陆游《春日杂兴》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春日杂兴
(南宋)陆 游
夜夜燃薪暖絮衾①,禺中②一饭直千金。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③终动心。
【注释】①絮衾:棉被。②禺中:通“隅中”,将近中午。③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
(1)诗歌刻画了“流民”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刻画了一个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生活艰苦的“流民”形象。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可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
(2)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流亡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正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流民”的艰辛,诗人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解析: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次句写其“饥”。“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当时诗人已退休不在朝廷,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赏析:
《春日杂兴》共有十二首,是陆游84岁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此诗末有原注:“闻有流移人到城中。”“流移人”即诗中的“流民”。可见,此诗系诗人有感而发,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讽谕之意。
开篇两句从“流民”的被、食两方面下笔,突出“饥寒”二字,取材精当。“絮衾”:棉被。“禺中”:通“隅中”,将近中午。“直”:通“值”,价值。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否则,又哪里用得上“夜夜”以“燃薪”来“暖絮衾”?这里,仅以“夜夜燃薪暖絮衾”一个素材就将“流民”之“寒”形象地显现了出来,可见其取材之精当。
次句言“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其实是写其“饥”。试想,“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那自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诗人以“一饭直千金”一个素材反映“流民”之“饥”,以一当十,不能说取材不精当。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这是诗中的“潜台词”,也显示出诗人写作技艺的高超。
诗的后两句由眼前之景象引发出诗人的感慨。“野老”:在野的老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民间老人”,当时诗人已致仕(退休),不在朝廷,故云。“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动心”:此处指痛心。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诗句,既对流亡的平民百姓予以同情,又对自己为官无法解除平民百姓的痛苦却享受俸禄而自责。陆游的这两句诗言自己已致仕(退休)在家,即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诗意比韦应物的诗句进了一层。因此,南宋诗人刘克庄这样评论道:“韦苏州诗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太守能为此言鲜矣。若放翁云:‘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退士能为此言,尤未之见也。”陆游身为“退士”、“野老”,仍能写出体恤民生疾苦的诗来,个中原因:一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爱民的思想,且至死不渝,所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岳阳楼记》语),都能忧国忧民。二是他老年退隐江湖,生活也颇为艰苦,其《岁暮贫甚戏书》一诗就具体地描绘了其老年体衰食粗衣破的境况:“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暂朱。食案阑干堆苜蓿,褐衣颠倒著天吴”,这也使得他有机会与平民百姓近距离接触,了解其喜怒哀乐,故能为之着想,并为其悲惨遭遇而感到痛心。
总而言之,这首诗,取材精当,以一当十;即景抒情,情真意切;讽谕时事,巧妙自然。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