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清平乐》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元好问《清平乐》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②醯鸡:醯,读Xi。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1. 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视觉听觉相结合。视觉上写夕阳照遍眼前的山峦河流,听觉上写峡谷松林间悲壮的风声。
   ②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泰山苍莽壮观雄浑阔大的景象,抒发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慨。
2. ①对泰山壮观景色的赞叹。②因故国沦亡而生出的悲伤苦闷之情。③对世事得失的淡然。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写景,写词人所见。词开篇写道:“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词人登上泰山,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江山”本指山河,是词人所见,这里也暗指国家。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残照”指“落日的余晖”。这一句表明是说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实际上暗示了国家遭到分裂后衰败的景象。接着第二句“落落清舒清眺”。此句化用了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而来。“落落”即举止潇洒自然的样子。“清”即明白,明晰。“清眺”即远看得清清楚楚。“舒”即展开,伸展。诗人将杜甫诗歌中的“展”换成“舒”,更富有情感性、这里,词人描写了自己所见,给人以开阔而清朗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写道:“涧风来号万窃,尽入长松悲啸。”这里,词人从视觉转入了听觉,通过声音来表现山的壮伟气势。“涧风来号万窃”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尽入长松悲啸”承上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描写了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的景象。这里,词人从不同角度写风,无论从山谷中写风,抑或从松林间写风,词人抓住“号”和“啸”两个表示声音词语,不但给人以威势之感,也使词作更为形象和生动,意境更为开阔。其中的“悲”字不但体现出了词人的主观色彩,也为下文抒情铺垫。
下片抒情。词人写道:“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其中,“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成语“井底之蛙”就由此而来。意思是受到狭小环境的局限,没有开阔眼界。这里就是说井底之蛙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出自《庄子·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这两句是说,词人登泰山而纵览,通过井蛙见到大海上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说明了自己大开了眼界。这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作者以“井蛙”“醯鸡”自比,表明了人要走出狭小的环境才能看到博大。接着写道:“醉眼千峰顶上。”就是酒后登临山峰,别有一番景象。这景象就是如同井蛙见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于是,词人说:“世间多少秋豪。”。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要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毫”即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这兽毛本来很细小,又是“末”端,言其更小。词人借此是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可以说,自己漂泊异乡,也算不了什么,而作为让人伤感的,悲痛的是故国沦亡,这才是使词人悲伤的。词人的心情“悲”到“醉”,以旷达之势掩其苦闷之感,与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艺术上,首先,典故的运用。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反用之。其次,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给人以想象空间。再次,用词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
清平乐
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1)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赏析:
首先,多视角描写,揭示真挚的情感。
描写视角,也就是描写的角度,是指记叙描述人或事物的情况、状态时,作者或叙述人所采取的观察点、立足点或着眼点。从这个定义来看,描写视角有两种,一是作者以叙述人的身份描写;二是以作品中某一人物充当事件的目击者和叙述者来描写。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前者为外视角,后者为内视角。这首词,词人就采用了外视角和内视角结合的方法来描写。
词的上片引出了思妇的思念之情。词的开头写道:“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这是采用了外视角来写。首先交代思妇的身份,点明相思题旨。我们从“瘦觉妆痕浅”中可以看到孤独寂寞的思妇已经是慵倦无聊,形容憔悴之态了。可以说,因相思而消瘦,容光顿减,铅华(是指中国古代妇女用的化妆品,是古代中国妇女长期使用的化妆增白用品)盖不住黯然之色。接着描写到:“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这是从内视角来写的。思妇看到燕子成双成对飞来飞去,喃喃私语,就想问讯一下自己的郎君行踪,希望得到郎君快要回来了的消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燕子这一意象意蕴是多元的,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等。这里,这里的“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燕子,才引起了有思妇想念丈夫,渴望比翼双飞的生活。
接着下片空间发生了转换,由室内转向室外。词人写道:“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珊珊”形容风雨等声音。唐代元稹《琵琶歌》中写道:“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宋代辛弃疾在《临江仙》中写道:“夜雨南塘新瓦响,三更急雨珊珊。”这里也是从内视角来写的。思妇隔着帘幕,站在向楼上,看到珊珊的小雨,感觉到这细细的雨丝,织成一片迷惘的愁绪,而海棠花在雨中寂寞地开着,给人以清寒之感。这里,词人就通过思妇所见所感,表现了内心的无尽愁绪。词作最后写道:“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据说,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元好问这里写出了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思妇循声望去,看不见心上人的踪迹,只看见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里,词人用思妇所闻所见结尾。可以说,就是以景结情,把思妇的视线延伸到远方。这样,不但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真切感,而且也暗示了“消息知郎近远”是“远”了,从思妇的内在表现了相思之苦,相思只恨。
其次,借景抒情,表现深厚的情感。
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有我之境”。诗人有强烈的感情需要发泄,需要表现,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景物)来表现,使之更为形象生动,也更为含蓄蕴藉,符合诗的特点。其中的“景”是受“情”制约的,为情服务的。这首词除开头一句外,可以说,几乎全是写景。词人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景物皆着思妇之情绪色彩)来表达情感。其中,“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这样的环境,正是身居独处的思妇生活的环境。其中,“海棠帘幕轻寒”中的“海棠”不但指小楼前的海棠花,而且也暗示了年轻的思妇如海棠花一样的青春年华。再如,“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的景象所表现出来的“欢快”之景反衬了思妇的孤独与凄凉之情。特别是“杜字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杜宇悲切的啼叫,以声传情,更加表现出了思妇的情感的忧伤。其中,“树头无数青山”更暗示了思妇盼归失落和想念之情的深沉。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从不同角度描写环境,都是为表现思妇的情感而来。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