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小村》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小村
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②版籍③论④。
【注】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①仁宗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②王民:臣民。③版籍:交租税的户籍。④论:看待。
[1]棘篱:用荆棘编的篱笆。漫:轻易地,此处指草率地。此联意为淮水泛滥之后,形成许多小州。州上小村中人家的篱笆墙已破败了,草草地留个门,景象萧条。
[2]王民:臣民。版籍:交纳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3]鸟翘:像鸟尾翘起的船头。
(1)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2)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常为后世赏读者称道,试作赏析。(4分)
(3)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 请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水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生活十分艰难。
评分建议:共3分。答对1层给2分,答对2层给3分。仅对诗句加以解说而未加概括的不给分。
(2)“寒”,生动地描摹了鸡子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明深秋这一季节; “啮”,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
评分建议:共4分。生动描摹形象,1分;巧妙点明季节,1分;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写出内容,1分。比拟,也可写成“拟人”。
(3)该诗看似无只言片语表示指责之意,实则婉转地谴责了官府胡乱收税、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对小村贫苦百姓深深的同情。
评分建议:共3分。看似未指责、谴责做法、寄予同情三层意思,各1分。
二
1.诗歌前二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言外之意是什么?(6分)
2.诗歌尾联抒情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前两联描绘小村破败萧条、凄凉的情景:乱散棘篱做门,受冻的鸡得食呼唤同伴,老人无衣抱孙互暖。(4分,意思对即可)言外之意是:百姓少食缺衣,生计艰难。(2分,意思对即可)
2.尾联婉而多讽,以惨情抒发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委婉含蓄指出村民生计艰难,不仅得不到抚恤,反而被编入交租纳税的户籍,讽刺了统治者的荒谬。(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淮河阔大的洪水过后,大地上形成许多沙洲。忽见一个村落,但见村民门前的篱笆墙已稀疏破敝,草草地搭建个门。寒鸡觅食后,自个儿呼唤着同伴。而一些无衣取暖的老人们怀抱着孙儿,守候亲人归来。野外一只小船泊在河边,只残留下几根断缆。疲惫的鸟儿抬着头无助地打量周围。早已枯萎的桑树,被洪水侵蚀得露出了深深的根部。我哀叹灾民的生活凄惨到如此地步,可他们还被荒谬的官府强编入户籍,缴纳租税。
赏析:这首诗作于庆历八年秋。诗人途经淮河,见到那里的农村水患之后凋敝不堪,有所感触。诗人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第三四句描写水灾后村中凄凉情景。三句写村中无粮,从鸡子寻食落笔:寒鸡偶然寻得食物,还呼唤它的伙伴。言外之意,百姓在痛苦中煎熬,生活极其艰难。四句画面是:村中老人无衣遮体,还抱着孙子,用自己的身体为孙儿取暖。诗中没有写青壮年,暗示村中人口稀少,青壮年流离外地谋生了。第七八句是写沙洲村上人家尽管灾后如此凄凉,他们还是被谬误地编入交租的户籍。结尾发出强烈感叹:尽管沙州村上人家灾后现状如此凄惨,他们还是被编以户籍以向统治者交纳苛捐杂税,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作者咏叹至此,不再作评论,可见他对这些穷苦灾民,倾注着同情的泪水。诗人融情于事,咏而不评,对穷苦灾民同情之心让人意会。近人陈衍评此 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末句婉而多风。”
赏析:
这是一首民生诗,表达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作于庆历八年秋。诗人途经淮河,见到那里的农村水患之后凋敝不堪,有所感触。诗人精心选择了破篱败门、形瘦的家禽、无衣的老幼、断缆与枯桑等镜头组合成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笔调客观冷峻。最后两句于感慨之中,暗寓嘲讽之意。
梅尧臣出身贫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此诗描绘的是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洪灾后,小村荒凉破败,一片萧条;百姓饥寒交迫,生活艰难的景象。
前六句以“棘篱”、“寒鸡”、“野艇”、“枯桑”等 为意象,写出这个村子人烟稀少、破败荒凉之情景。
其中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用得格外传神,“寒”生动描绘了鸡瑟缩的样子,巧妙的点名了那时事深秋季节,继而让人想到无衣老者的身寒,百姓的艰苦。“啮”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水灾造成的破坏之大。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