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边思》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李益《边思》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边思
【唐】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李益“五在军旅……或时塞上寝兵,投剑秉笔……率皆出乎慷慨意气”。
1.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有人则认为表达的是身为诗人的作者从军边塞的豪情,你认可哪一种看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华贵英武、有着丰富战斗经历的边关少年英武形象。诗人是从衣着装束、兵器佩带和从军经历三个方面来加以刻画的。
2.赞同第一种。主人公身为“关西将家子”,立功边塞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前两句诗所塑造的形象正与此相符。“莫笑”二字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只将”二字则明确说明只有诗思而无军旅之功,所以表达的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
赞同第二种。诗歌前两句塑造了诗人的风姿和豪迈气概;诗人具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身份,身在军旅仍不废吟咏。别笑我只把诗情带到了凉州,别把我只当诗人看待,表达的是身为诗人的作者从军边塞的豪情。
结合全诗分析(2分),言之成理(3分),结论点出具体情感(1分)。

赏析
李益的《边思》是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诗。但并不单纯描摹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