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鉴赏训练试题及标准答案,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3、(2011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试题】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银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疏林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
(4)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赏读:
这首诗题咏的着眼处在于河床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诗的首二句给读者展示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先写岸边景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不整齐地突出许多干地。岸边河床也由于水落而显露出来。再写岸边的景物,秋风吹落叶,林木斜倒,霜根裸露。“出霜根”是由于“落涨痕”的缘故,写出了深秋的意味。三四句写出远景。这两句诗提供的画面,展现出-舟棹向远方,远处黄叶林木数点,这是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景物。这时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吧!写景物融入人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这二句诗,想象画景,好象与舟中一同前往,心情无限舒畅。这首诗前两句重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亲切的季节景物之感。后两句发挥想象,写出人情,感受在画景之外。极耐人寻味,丰富了画的趣意。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请作简要赏析。
答: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图①
田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分)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答: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分,“秋天原野”1分,“牧童吹笛放牧”1分,“闲适平和”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1分)
5、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卖得鲜鱼二百钱, 衙斋卧听萧萧竹,
米粮炊饭放归船。 疑是民间疾苦声。
拔来湿苇烧难着, 些小吾曹州县吏,
晒在垂杨古岸边。 一枝一叶总关情。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怎样的情感?
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
(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