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岘山亭记》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
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2.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 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 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参考答案
1.A(盖:超过)
2.D(“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3.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4.B(“在此与吴激战”误)
5.(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述。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