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三日寻李九庄》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 》和《 》。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兰亭集序 桃花源记
(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
(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二:
①首句点明了这次行程的出发地,其环境是:
答: 杨树林的东头,一个小小的渡口,一场新雨初停,天清气爽。
②次句,当为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永和三日”,让人联想起:
答: 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
③三、四句写此行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为:
答: 盛开的桃花,掩映着故人家的屋舍;门前,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流淌着;诗人荡舟于其中的就是这条小溪。实际上诗人在这里暗用着的就是 桃花源 的典故。
赏析:
首句“雨歇杨林东渡头”,写这次行程出发地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杨林”即杨柳树林。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东边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杨林”就抓住了这里的自然特点,位置在东边。其中一个“歇”字,不但表明了春雨停息,而且让人感受到潇潇春雨洗涤柳林之后,满眼青翠之自然美。也可以说,诗人从色彩的角度来写的,给人以生意盎然之感。同时,首词“雨歇”,也暗示了江水暴涨,为写这“荡轻舟”奠定了条件。
第二句“永和三日荡轻舟”。“永和”即东晋穆帝年号。人们知道,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就记了永和三年(公元353年)三月上巳日这天,会稽山阴兰亭会集了很多的名士为兰亭落成做诗。所以,提到《兰亭集序》,提到“永和三日”,人们自然想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美好的文句和表现出来的欢乐盛况。而诗人就在三月三日这天乘舟访友。这里,诗人用“永和三日”这一典故,是从人文环境来之美衬托自己美好的心情。其中一个“荡”字,不但表明诗人悠悠荡荡于溪流之中,更表现出诗人无不惬意的欢乐心境。
后面两句“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写了此次行踪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从思维角度看,而这两句并不是诗人实写所见,而是舟行途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目的地的。
第三句“故人家在桃花岸”,意思是说,朋友家住溪水岸边,那里有一片桃林。这一句中的“桃花岸”,就暗指了“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武陵人行舟的地方。也就是说,这里诗人常建借用陶渊明桃花源的典故,间接地把朋友“李九庄”比为桃源仙境,不但把朋友的家描写得自然美妙,而且也暗示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爱慕与向往之情。
正因为如此情感,因而,诗人在结尾写道:“直到门前溪水流。”意思是说,(从杨林渡头出发)一条清溪直通门前,(来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的岸边)就是朋友的家了。这里,诗人还是紧承上句而注重了虚写,是通过想象(也许是故人介绍)把朋友家所在的环境描写得情趣盎然,一个“清”字,不但描写了溪水的清澈,而且也表明了这里的生活的清幽闲适,从而给诗歌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
总之,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暗用“兰亭集会”和“桃花源”的典故。这样,不但使单纯的访友内容显得更丰富,更含蓄,更耐人寻味,而且增强诗歌的形象感,使诗歌具有“旨远,兴僻”的审美艺术特色。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