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译文解析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译文解析,是由经典国学堂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尚德缓刑书(节选)
(汉)路温舒
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由是观之,祸乱之作,将以开圣人也。故桓、文扶微.兴坏,尊文、武之业,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义,省刑罚,通关梁,一远近,敬贤如大宾,爱民如赤子,内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虚,天下太平。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无嗣,大臣忧戚,焦心合谋,皆以昌邑尊亲,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乱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祸变之故,乃皇天之所以开至圣也。故大将军受命武帝,股肱汉国,披肝胆,决大计,黜语文试题卷·第 5 页(共 6 页)
亡义,立有德,辅天而行,然后宗庙以.安,天下咸宁。臣闻《春秋》正即位,大一统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与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统,涤烦文,除民疾,存亡继绝,以应天意。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臣闻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故古人有言:“山薮臧疾,川泽纳污,瑾瑜匿恶,国君含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注】:汉昭帝逝世后,昌邑王刘贺刚继位就被废黜,宣帝开始登上皇位。路温舒趁这个时机上书。
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桓、文扶微.兴坏 微:微小的国家
B.援.而立之 援:推举
C.绝者不可复属. 属:嘱托
D.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 唯:希望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平之.未洽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B.天下归仁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然后宗庙以.安 思垂空文以.自见
D.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用史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自然段叙说孝文帝继位以后能深谋远虑,以仁德治理天下,尊重贤人关怀百姓,社会安定,论证“尚德缓刑”之必要性,体现了文章论证有力的特点。
B.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汉承袭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选文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痛斥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C.当时“治狱之吏”都“以刻为明”,是当时朝廷倡导的结果。朝廷利用权势,大搞思想箝制、舆论一律,使执法“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造成死亡无数。
D.作者继承了古代开明政治家反对“防民之口”的优良传统,提出“除诽谤以招切言”,劝谏国君要不计较臣民们的“谤言”,才能招来他们至切之言。
19.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正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 盛 服 先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熏 心 实 祸 蔽 塞 此 乃 秦 之 所以 亡 天 下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夫继变化之后,必有异旧之恩,此贤圣所以昭天命也。(3分)语文试题卷·第 6 页(共 6 页)
⑵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4分)

参考答案
16.C (“属”,连接)
17.A (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末语气词,兼词;C,介词“凭借”,连词“来”;D,表承接,表转折。)
18.B(没“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展开具体描写,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
19.正 言 者 谓 之 诽 谤/ 遏 过 者 谓 之 妖 言/ 故盛 服 先 王 不 用 于 世/ 忠 良 切 言 皆 郁 于 胸/ 誉 谀 之 声 日 满 于 耳/ 虚 美 熏 心/ 实 祸 蔽塞/ 此 乃 秦 之 所 以 亡 天 下 也 (评分要点:多断、漏断的,每处扣0.5分)
20.⑴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君主)一定有跟往日不同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昭显天意的行为。(评分要点:“异旧之恩”1分;“昭”1分;意义连贯通顺1分)
⑵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接受刑罚的人并肩站着,被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
(评分要点:“于市”,状语后置;“比”;“大辟”;“岁”;每处1分)

【参考译文】
我听说齐国有了公孙无知杀死襄公的祸事,桓公才能够兴起;晋国发生了骊姬进谗那样的灾难,文公才能在诸侯中称霸;近世赵王未能寿终而死,诸吕发动叛乱,而孝文帝被尊为太宗皇帝。由此看来,产生祸乱,将会为圣人出现开创机会。所以齐桓公,晋文公扶植、振兴衰败了的国家,尊崇周文王、周武王建立的功业,给百姓带来恩泽,功劳施及诸侯,虽然赶不上夏3
禹、商汤和周文王,可是天下人民都归附于他们的仁政。孝文帝常常想到如何具备最高的德行,来承受天意,他崇尚仁义,减轻刑罚,打通关隘、架起桥梁,远近如一,敬重贤人如同对待贵宾一样,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小孩,他用启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内心觉得安适的事情推行到全国,因此监狱空无一人,天下太平。紧接社会变化以后即位的君主,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同往日的恩惠,这是贤明的圣人用来显示天意的行为。
从前昭帝去世时没有儿子,大臣们忧愁得很,怀着焦急的心情共同商量,都认为昌邑王是尊贵的皇室亲属,推举他,把他立为皇帝,但是上天不肯授命,而是把他的心弄乱,于是便自己丢失了帝位。很深刻地考虑祸患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是伟大的上天用来开导最圣明的君主的手法。所以大将军霍光接受武帝的遗命,成为汉朝君主最得力的辅臣,他披肝沥胆,决定大计,黜退不讲仁义的人,立有德行的人为帝,辅助上天行事,这样祖庙才得安定,天下才都太平无事。
我听说《春秋》很重视君王登基的事,这是为了统一天下,为了慎重地对待开创事业。陛下刚登上帝位,与天意符合,应该纠正前代的过错,在承受天命继承帝业时慎重对待开始做的每一件事,去掉烦苛的法令,解除老百姓的疾苦,保存、继承将要消亡、断绝的好传统,用这些行动来应合天意。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候,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非常服从先王的儒生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天天响在他们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心窍,而实际上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恩厚,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判案的人把事情搞乱了。判案,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被处死的人不能复活,人被砍断了肢体不能再给他接起来。《书经》上说:“与其杀死无罪的人,宁愿犯不遵守成规旧法酌错误。”现在负责判案的官吏便不是这样,上下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作严明,判案严厉的获得公道的名声,判案公平的后来多有祸患。所以负责判案的官吏,都想把人置于死地,并不是他们恨别人,而是他们求得自身安全的办法就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在街上漂流,受刑的人并肩站着,处死刑的人计算起来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奉行仁义的圣人感到悲伤的原因。太平未能完全实现,都是因为这引起的。
我听说鹞鹰下的蛋不会遭到毁坏,然后凤凰才会停留在树上;犯了诽谤罪的人不会受到惩罚,然后才有人向朝廷说出有益的话。所以古人有种说法:“山林水泽隐藏着毒害人的东西,河流湖泊容纳污秽的东西,美玉隐藏着瑕斑,国君能容忍辱骂。”愿陛下除去诽谤人的罪名,用来招致恳切的忠言,让天下人开口说话,扩大人们规劝、进谏的渠道,扫除造成秦朝灭亡的过错,尊崇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减省法制条文,宽缓刑罚,用这些来清除治狱的积弊,那么天下就可以出现太平的气象,长期和平安乐,和天地一样没有穷尽,那样,人民就太幸运了。

本篇内容由经典国学堂 jiajuguan.com 为您整理。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经典国学堂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