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朗读

黄之侨人郭氏,每岁正月迎紫姑神。以箕为腹,箸为口,画灰盘中,为诗敏捷,立成。余往观之,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玉肌铅粉傲秋霜。准拟凤呼凰。伶伦不见,清香未吐,且糠秕吹扬。

到处成双君独只,空无数,烂文章。一点香檀,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

译文

黄州侨居人郭遘,在每年的正月都会迎请紫姑神。用簸箕作紫姑神身躯,用一只筷子代替口说话。在灰盘中写字、作诗。这样作诗很快,一会就写成了。苏轼前去观看,迎请紫姑神过后,作《少年游》戏讽这件事。

肌体被打扮得像玉铅粉一样白,可以与秋霜相比。准确地模拟凤呼唤凰的声音。乐官伶伦的律谱中看不到,向善男信女索取香钱的“清香”也传不开名声,都是如米皮、谷壳似的散发着。

筷子到处都是成双的,但紫姑神写字、说话、作诗只用一根筷子,空空洞洞没有什么内容尽是文字游戏。紫姑神一张小口插上如香檀的箸,谁能凭借箸为筹以献策,没有第二个像张良那样的人。

注释

少年游,词牌名,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又名《少年游令》、《小阑干》、《玉腊梅枝》,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

侨人郭氏:郭遘(gòu),字兴宗。山西汾阳人。侨居黄州,称为“侨人”。

紫姑神:亦名子姑、坑三姑娘,传说中的厕神名。相传为寿阳李景之妾,为景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自南朝以来就有迎紫姑神问休咎(吉凶、善恶)之俗。

傲:抗衡。

准拟:逼真模仿。

清香:一种民间宗教的名称。吐:开,传开。

糠秕(kāng bǐ):在打谷或加工过程中从种子上分离出来的皮或壳。

无复:没有第二个。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安徽毫县人。楚汉战争期间,借紫姑神的箸为筹,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的策略,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为留侯。

参考资料:

1、苏轼著,唐玲玲注释.增订注释苏轼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01:218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94-596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元月,苏轼观看了黄州侨居人郭遘迎请紫姑神的过程,作该词戏讽郭遘迎请紫姑神,希望人们能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594-596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陌上儿童说,时清长吏贤。

岂能无朴教,不过示蒲鞭。

()

禾黍连云待岁功,尔曹窃食素餐同。平生贪黠终何用,看取人间五技穷。

()

秘藏开新译,天花雨旧堂。

证经多宝塔,寝疾净名床。

()

堤上东风杨柳斜,半飞柳絮半飞沙。可怜一样风前絮,惟有江南似雪花。

()

山中博奕闲王质,谷口耕锄老子真。那似淞江风景好,一竿长钓水粼粼。

()
刘摰

水落溪桥霜未寒,冈林平浅是西山。路穿峭茜青葱底,寺在崎岖屈曲间。

()